首页 网络正文

克己复礼为仁是什么意思(克己复礼为仁原文翻译)

zybk 网络 2023-10-27 11:30:01 192 0
克己复礼,汉语成语,拼音是kèjǐfùlǐ,意思是约束自己,使每件事都归于“礼”,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。在这里,孔子以礼来规定仁,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。所以,礼以仁为基础,以仁来维护。仁是内在的,礼是外在的,二者紧密结合。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,一是克己,二是复礼。

《论语》第十二篇《颜渊》中有这样的对话:

颜渊问仁。子曰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颜渊曰:“请问其目。”子曰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颜渊曰:“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!”

从字义上看不难理解,“克己”就是克制自己;“复礼”就是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。

颜渊问夫子什么是仁。孔子说:“约束自己,一切按照礼仪的规范去做,这就是仁。一旦这样做了,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为仁人了。修行仁德完全靠自己,难道还要靠他人吗?”颜渊说:“请问实行仁有哪些具体的条目呢?”孔子说:“不合于礼的事不要看,不合于礼的话不要听,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,不合于礼的事不要做。”颜渊说:“我虽愚笨,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。”

孔子曰:“君子博学于文,约之于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。”孔夫子所说的“礼”究竟是指什么呢?

《中庸》曰:“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,待其人而后行。”这是说:大的礼仪有三百项,细的仪节有三千条,这些都有待于有德之人来施行。

广州市的原点,位于广州市中山五路的人民公园门前广场。

孔子所要复的礼是“周礼”,不是复古之道

孔子认为,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、制订法度、考订文字这三件重大的事,那就很少有过失了。

夏商的制度虽好,但没有记录,没有验证,不能使人信服,人们也不能学习,百姓就不会听从。“吾学周礼,今用之,吾从周。”我学习周朝的礼制,现在还实行着它,所以我遵从周礼。

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是,孔子主张“克己复礼”不是“复古”,随意给他老人家扣上复古帽子,是不妥的,也是很片面的。孔子是否定那种“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”的人,其实,孔子所要复的礼,是“今用之”的“周礼”,而不是“古之道”的“夏商礼”。夏商礼已不可考证,同时大制度的建立,必须要有最高权势地位,还必须有高尚的道德,而孔子有其德而无其位,只能是“从周”而已。

正与孔夫子提倡的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相一致。

山塘湖水无风不起浪。

“克己复礼”是复仁爱之礼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

仲弓问仁。子曰:“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”

仲弓问什么是仁。孔子说:“出门办事就像去接待贵宾一样,役使百姓就像去举行重大祭祀一样,都要认真严肃地做。自己不喜欢的,就不强加给别人;在诸侯国里做官没有人怨恨,在大夫的采邑里做官没有人怨恨。”

齐景公问政于孔子,孔子曰: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”公曰:“善哉!信如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子,虽有粟,吾得而食诸?”

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,孔子回答说:“做君主的就要有像君主的样子,做臣子的就要有像臣子的样子,做父亲的就要有像父亲的样子,做儿子的就要有像儿子的样子。”齐景公说:“讲得好啊!如果君不像君,臣不像臣,父不像父,子不像子,虽有粮食,我又怎么能吃得上?”

阳明先生说:“礼”即是“理”,心即理也。王阳明先生进一步阐发了孔子“克己复礼”之道。

景由心生,处处风景如画

孔子的“克己复礼”与王阳明的“致良知”一脉相承,说的都是“一个天理”

王阳明说:“‘礼’字即是‘理’字。理之发见,可见者谓之文;文之隐微,不可见者谓之理;只是一物。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。要此心纯是天理,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。”

阳明先生说:“‘礼’就是‘理’。‘理’显示可见的称为‘文’,‘文’隐蔽不能见的称为‘理’,原本是一物。‘约礼’只是要己心完全是一个天理。要是心完全只存天理,就需要在发现理上用功。”

比如,表现在侍奉父母亲上,就在侍奉双亲上学习存养天理;表现在辅佐君王上,就在辅佐君王上学习存养天理;表现在身处富贵贫贱时,就在富贵贫贱上学习存养天理;表现在身处患难、陷入夷狄时,就在患难中、夷狄之邦学习存养天理。至于其他的作止语默也是一样,要做到随发现并学习存天理,这就是“博学之于文”,就是“约礼”的工夫。“博文”就是“惟精”,就是要广泛地在万事万物上学习存养天理的办法,其目的就是要求的至精至纯,“约礼”就是“惟一”,就是用礼的精神来约束人的思想以达到与天理的统一,就是天理只有一个。

出污泥而不染

总结

孔老夫子的“克己复礼”,就是克制自己不道德的言行,使之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,这是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之一,儒家十分强调克己、内省功夫。正是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,无诸己而后非诸人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
“克己复礼”王阳明先生说:“礼”即是“理”,心即理也。天下又有心外之事,心外之理乎?

心也,性也,天也,一也。即心外无礼,心外无理,孔夫子“克己复礼”复的就是这个“天理”,也即是致良知而天人合一也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pipizuhao.com/2327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