琉球群岛是东海上的群岛,位于中日之间,南北总长度达1000多公里,北接日本九州岛,南到中国台湾岛,共有470多个小岛组成,因为其交通位置重要,被称为“万国津梁”。
如果琉球群岛掌握在中国手中,那么第一岛链就形成了很大一个缺口,日本也无法将势力深入东海。
而中国的舰队则可以顺理成章地驶出东海,进入广阔的太平洋。因此,地理学家胡焕庸曾说“中国若不能收回琉球就不能成为太平洋国家”。琉球群岛曾经是中国的藩属国,那是如何被日本侵占的呢?
一,中国的藩属国——琉球国
琉球,是中国古人对台湾岛和琉球群岛的称呼,又写作“流求”。根据琉球国史《中山世鉴》《中山世谱》记载:公元607年,隋炀帝派遣朱宽访求异俗,到达了此地,看到各岛屿“蟠旋蜿延,若虬浮水中,故因以名流虬也”。
于是隋朝将之称为“流虬”,而在《隋书》中写作“流求”。到了明代,正式称为“琉球”。
历史上,琉球群岛是中国的藩属国。1187年,琉球出现了“舜天王朝”,后来分裂为了中山、山南和山北三国。1372,明朝派遣使臣出使琉球,琉球三国开始向明朝称臣纳贡。
永乐年间,琉球重归统一,建立了尚氏王朝。尚氏王朝时期,琉球的版图不断扩大,确定了北起奇界岛、奄美大岛,南至宫古、八重山群岛的疆界,总称“三省并三十六岛”。
琉球建国后就对中国称臣纳贡。1372年,朱元璋派遣使臣杨载出使琉球,琉球国“受其诏”,“是琉球始通中国,以开人文维新之基。”
从此,琉球国成为了中国的属国。朱元璋还将琉球国设为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,下令子孙永远不能征讨。
琉球国成为中国藩属国之后,就采用汉字书写,使用中国的年号,使用中国的姓氏,穿戴中国的服装。琉球国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。琉球国因为拥有和中国的朝贡贸易特权,因而工商业繁荣,引起了日本的觊觎。
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,力图对外扩张,琉球群岛便是其扩张的目标之一,不过终因为朝鲜战争的缘故而没有行动。
在1609年,萨摩藩岛津氏入侵琉球,逼迫琉球对日本称臣纳贡,从此琉球进入了两属时代。因为日本担心中国反对,所以也没有终止琉球对中国的朝贡。
二,牡丹社事件,日本借机侵占琉球
明治维新时,日本积极对外扩张,其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吞并琉球国。1871年,日本推行“废藩置县”,控制琉球国的萨摩藩改设为了鹿儿岛县。
1872年,鹿儿岛县派遣奈良原繁到琉球,要求琉球进行改革。当年10月,琉球国沦为了琉球藩,但是琉球国君臣也在通过诸多措施来维护独立性,其中就包括派遣使者来清朝求救。
日本同样担心清朝进行干涉,于是借“牡丹社事件”挑起争端。1871年,琉球一艘琉球宫古岛的贡船在那霸时遭遇台风,漂流到了台湾南部的“生番”牡丹社,船上一共69人,溺死3人,有66人登岸。
但是他们意外闯进了台湾原住民地区,被杀害了54人,逃出的12人在台湾汉人的营救下到达台南,被清朝传送回国。此事史称“牡丹社事件”。
琉球人和日本人的合影(前排为琉球人)
牡丹社事件发生后,日本派外务卿副岛种臣来华,试图和清朝交涉牡丹社事件。清朝总理衙门认为琉球是中国属国,因而拒绝和日本交涉。1873年,日本一艘船只在台湾触礁,其船员被当地原住民劫掠。
日本又再次借机向清朝交涉,清朝派遣毛昶熙、董恂和日本谈判,二人在谈判中提到“杀人者皆属生番,系化外之民”。
没想到这话却成为了把柄,日本代表对此大加发挥,宣称“清政府不对南部先住民负责”,并在国际上大造言论,说“清国既不行使、也未声称对生番地区有控制权,是广为国际周知之事。
故日方不认为有必要取得任何形诸文字的承诺。况且清国的地图界定其控制的疆域仅为被后山环围之地,已将原住民居住区排除在外。”
1874年,日本通过《台湾番地处分要略》,派遣3600军队进攻台湾岛,不过终究因为水土不服而伤亡惨重,最终不得不退守龟山。
当时,清朝刚平定内乱,左宗棠正准备收复新疆,而清朝的水师尚未建立起来。于是,李鸿章就和日本进行了一个月的谈判,最终李鸿章妥协签订了《台事专条》。条约承认了日本的“保民义举”,给予日本军队赔偿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。
根据这个条约,日本军队撤出了台湾岛,而清朝在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对琉球的占领。第二年,日本就直接派遣军队进入琉球,终止了琉球国和清初的宗藩关系。琉球派遣使者向清朝求救,清朝也不管不问了。
三,日本提出瓜分琉球,李鸿章表示拒绝
1874年的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,清朝内部发生了“塞防”和“海防”之争,李鸿章主张抛弃新疆,将经营西北的经费用于海防建设,打造强大的海军。而左宗棠则据理力争,要求收复新疆,兼顾海防。最终,清朝一方面派遣左宗棠收复新疆,一方面让李鸿章等人建设海军。
而日本也加快了吞并琉球的步伐。1879年,日本正式废除了琉球,设立了冲绳县。消息传到了清廷后,包括奕䜣在内的大多数大臣都主张对日开战,不过沈桂芬“劳师海上,易损国威”,反对对日用兵。
而丁日昌则认为琉球是“海外一弹丸耳”,对中国无足轻重,“贡献不足以益我之府库也,人民不足以供我之役使也,版宇不足以卫我之藩篱也”,也同样主张放弃琉球。
朝廷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,只有听取李鸿章的意见。
1880年,慈禧太后问李鸿章该如何处理此事,李鸿章委婉地说道:“惜我无铁甲船,但有二铁甲,闯入琉球,倭必自退。”李鸿章认为水师还未建立起来,不能开战,也就是主张放弃琉球。
当然,清廷还是不想放弃琉球群岛,于是就请美国在中间调节。在多方面的压力下,日本最终做出了让步,要求和中国“平分”琉球群岛,让中国占领琉球群岛南部的宫古群岛和八重山群岛。
当时,南洋大臣刘坤一、军机大臣沈桂芬都主张接受方案。九月十八日,中日就草签了琉球分割条约。
分割琉球方案
然而,很快,这个方案就破产了,原因是李鸿章的反对。实际上,李鸿章最初也是同意和日本分割琉球群岛的,但是李鸿章从向德宏的口中了解到宫古列岛和八重山列岛十分贫瘠,于是主张将之抛弃,以免引起中日之间的矛盾。
他说:“南岛枯瘠,不足自存,中国设官置防,徒增后果”。1880年10月28日,中日双方准备正式签订分割琉球群岛的协定,李鸿章赶紧出来阻拦,导致协定未能达成。
李鸿章计划采取拖延的办法对付日本,“惟有用延宕之一法,最为相宜”。我想,李鸿章是想等清朝的水师强大后一举收复琉球,因而不想和日本分割琉球。但是现实又让我摸不着头脑。
1886年,北洋水师到达日本,发生了“长崎事件”,许多官员主张对日开战,将日本海军消灭在摇篮里,并趁机收复琉球。然而李鸿章却再次妥协,和日本签约后就草草了结。
清朝和关于琉球的争端因为李鸿章的阻拦而一直未能签约,导致日本吞并了整个琉球群岛。到甲午战争之后,日本强迫清朝割让台湾岛,而清朝就更加没有资格和日本商议琉球主权问题了。
纵观李鸿章的外交生涯,这位自称“东方俾斯麦”的“外交家”从未在外交上展现过“铁血”的一面。
他一直都害怕和外国开战,就算开战了也是尽量避免主动进攻,失去了先发制人的机会。即使战争胜利了,李鸿章依然会和他国签订不平定条约,使得将士们的牺牲都白白浪费了。